作者:買買氏 攝影:金剛Ryan Lai


吃下冰鄉的『薑糖番茄』和『八寶豆花』,我的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揚、一個人默默的笑了,這是一種味蕾極度歡愉的生理反射,無法克制、也無法言喻。不過,在台南,可以引發這種奇特反應的小吃實在不少,你口袋裡的名單恐怕還比我多,所以這次咱們就不談小吃,來說說小吃背後有趣的台灣史吧…

故事得從荷蘭人來台搞兩岸直航和亞洲轉口貿易說起,那個年代,台江內海還寬得像個海,上船,就能從安平一路航行到現在台南市的赤崁樓。

或許為了回憶家鄉味,也可能是想讓老百姓好過一點,荷蘭人除了帶著做生意的錢財之外,還帶了一些農作物進來,像是『番茄』和『豌豆』。番茄做成的小吃你應該比較熟悉,台南各地冰果室常見的『薑糖番茄』,沾著甜中帶鹹的海山醬。

沒吃過前,你肯定覺得奇怪,水果跟薑和醬油到底有啥關係?送進嘴,卻不自覺瞪大眼,五體投地發明者的混搭哲學。

『豌豆』則和荷蘭當地料理習慣一樣變成了湯,但這道小吃倒是很少在美食指南中出現。其實在古時,這道被稱為『椪豆湯』的料理曾是尋常百姓的家常湯,不像正統荷蘭豌豆湯那般又稠又鹹,而是以大骨肉熬煮的膏湯,加入白蘿蔔、香菜和熬煮的豌豆,清清爽爽、豆香瀰漫。現在,僅剩幾家『香腸熟肉』小吃店可以找著這股老味道。

1661年鄭成功來了,也帶來了蚵仔煎的傳奇。

話說和荷蘭人打到一半,端午節到了,以水師為主力的鄭家軍豈能不包粽子祭水神?!但安平的米糧已被荷蘭人徵收一空,只剩貧窮老百姓吃的番薯粉;鄭軍和老百姓只好用番薯粉漿把蚵仔、蝦仁和船上最多的豆芽菜,裹成一坨代替粽子,這道創意料理就成了蚵仔煎的前身。

至於船上為什麼豆芽菜特多呢?原因實在有趣,耗費四年多時間編著『慢食府城』、台南布衣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王浩一說:「是避震器,也是船上的蔬菜。」原來,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常帶瓷器當外交禮物,為了怕瓷器破損,便在瓷器和瓷器間放置綠豆,然後放水讓它發芽,成為天然的保麗龍,多的,還能為水師補充蔬食;於是後來的水手就養成帶綠豆上船的習慣。

另外,不可不提的就是國姓魚『虱目魚』。傳說,老百姓為歡迎鄭成功的到來,獻上此魚作貢品,鄭成功用濃濃的泉州腔問:「什麼魚?」百姓便以此為魚名,說久了,走了音,就成了『虱目魚』。且不論真假,台南的『虱目魚粥』倒真的特別好吃,早餐和當地阿姨、伯伯一樣吃上一碗,一身台南味就出來了。

為了趕走明鄭勢力,1683年康熙派來了施琅,結果又有一條魚因人而名──土魠魚,據說是因為身為提督的施琅特別愛吃這種魚,百姓便以台語稱之為『提督魚』,叫著叫著就變成『土魠魚』。土魠魚到底有多珍貴多美味?從小在台南長大的計程車司機胡先生說:「以前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吃上一碗土魠魚羹,而且還是特別穿著襯衫和卡其褲去吃。」據說,道地的吃法,是請老闆把羹裡的土魠魚乾濕分離,才更能嚐到土魠魚的酥與香。

不過,滿州人執政初期,反清復明的意識還沒消退,諧音『復明糕』的點心『茯苓糕』便誕生了,功用跟月餅差不多,被天地會拿來塞紙條傳遞革命訊息。另一個則是春捲,倘若你仔細觀察,會發現只有台南的春捲才會塞皇帝豆,其中暗藏著心中只有大明皇帝的心意。

接著,「台灣小吃元年就正式開始了」 王浩一說。不願回大陸降清的鄭軍索性留在台灣,在廟口賣起家鄉味,魚丸湯、碗粿、米糕、肉粽、炒米粉、蚵仔煎…帶進了漳州、泉州的味道。同時,度小月始祖洪芋頭也跟漳州老鄉學會了做麵,在擺渡淡季,將這麵挑上肩在水仙宮前度過小月,開啟了台南一百多年的擔子麵傳奇。

1895年,日治開始,日本味和台灣味也起了美妙的化學作用。特殊的『蝦仁飯』就是從日式蓋飯改良來的,在吸飽柴魚膏湯的米飯上蓋上一層當日現撈剝殼的火燒蝦仁,奢華一碗,四個十元銅板就能嚐到。紅透半邊天的依蕾特布丁和台南始祖級銀波布丁,跟日本也很有淵源。明治維新時期,一堆日本留學生去歐洲學習,學建築、學法律結果也把布丁學回來了,然後便跟著殖民傳到了台灣。

光復後,台南開始多了牛肉麵、四神湯、包子、蔥餅這些老兵的家鄉味,尤其集中在眷村和國宅附近,看到裡頭老先生老太太特別多的,就是指標了。

如果你懶得在大太陽下從荷蘭殖民吃到台灣光復,也可以預約國華街佳佳西市場旅店的歷史主題下午茶,不論想從乾隆200年前吃起、還是乾隆200年後再開始嚐,都能像府城人一樣優雅、緩慢且不用排隊的享受一天中最值得品味的時光。

台南的小吃為什麼特別美味?王浩一說:「多了第六個味道。」那是以時光熬煮的香味、也是歷史的調味。下回來台南,也來嚐嚐台灣史的滋味吧…

【本篇以交換禮物的方式,誠懇尋找外語翻譯(不限語言),非常感謝你願意與我一起,讓更多地球人認識台灣!。有興趣的朋友請與我聯絡 

更多內容收錄於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19 十周年特刊


© 買買氏版權所有。尊重智慧財產權,是個人與國家走向文明、進步的表現. 技術提供:Blogger.